欢迎来到厚德载物网

厚德载物网

23家中小银行少披露1709亿不良!8家流动性指标虚假或人为调节……

时间:2025-07-06 01:47:30 出处:焦点阅读(143)

6月21日,家中假或审计署网站发布了《国务院关于202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小银行少性审计工作报告》,报告显示,披露23家中小银行少披露不良资产 1709.62 亿元,良家流动23 家中小银行有 9 家资本充足率不足,标虚13家未按监管要求对流动性进行全面实时监测,调节8 家流动性指标虚假或人为调节,家中假或6 家出现流动性风险后采取高息揽储等短视行为。小银行少性

6月21日,披露审计署网站发布了《国务院关于202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良家流动审计工作报告》,该份审计报告指出,标虚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经营风险,调节资产质量不实,家中假或23家中小银行少披露不良资产1709.62亿元。小银行少性 

《中国农村金融》记者调查发现,披露这已不是审计署第一次点名中小银行不良披露的问题。2019年的审计报告显示,抽查的43家地方中小银行平均账面不良率2.48%,其中16家实际不良率超过账面值2倍。而2018年的审计报告则指出,部分地方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风险未有效化解。3省份部分金融机构通过虚假方式掩盖不良贷款1005.84亿元。23家村镇银行实际平均不良率4.94%,42家农村金融机构不良率超过5%。

为何中小银行要掩盖不良?

有业内专家指出,中小银行受经济下行以及疫情影响较大,资产质量下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较大,或许会误入歧途掩盖不良。 

某西部地区农商银行董事长告诉记者,审计结果在披露之前,银行可以就审计结果反馈不同意见,与相关审计部门进行沟通。一旦公示出来,说明资产的确存在一定风险。 

“但是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区别于国有大行,其客户聚焦在中小企业,风险相对较大。监管部门对于普惠型小微贷款有一定的风险容忍度,例如近期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疫情影响困难行业企业等金融服务的通知》就鼓励银行机构在受疫情影响的特定时间内适当提高住宿、餐饮、零售、文化、旅游等行业的不良贷款容忍度,幅度不超过3个百分点。审计署在对中小银行审计时,可能并未考虑到中小银行的特殊性,存在标准不一致的问题。”他指出。 

“当然,审计署对于不良资产的界定,有助于体现风险情况,有助于更好地识别风险、化解风险。”该董事长补充到。 

记者注意到,审计报告还披露了中小金融机构存在一定流动性风险。23家中小银行有9家资本充足率不足,13家未按监管要求对流动性进行全面实时监测,8家流动性指标虚假或人为调节,6家出现流动性风险后采取高息揽储等短视行为。 

对此,一位中部地区农商银行行长指出,流动性风险有明确的日常监测规则及指标,实时监测流动性有助于保证资金的充裕,预防类似于挤兑性风险等突发的资金需求。 

对于出现流动性风险后采取高息揽储的短视行为,他认为此种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会导致资金成本升高带来更大的经营压力,此外,他还指出,对于“高息揽储”行为,监管部门是不倡导、不允许的。

为何不良资产处置“落地难”?

据悉,银保监会过去五年累计处置中小银行不良贷款5.3万亿元。

此外,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日前透露,2018年以来,累计处置高风险农村中小银行627家,处置不良贷款2.6万亿元,金额超过前十年总和。2017-2021年,5年间城商行累计处置不良贷款1.8万亿元,是2011年至2016年累计处置量的5.2倍。 

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不少帮助中小银行化解不良的方法和政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仍有不少中小银行存在不良处置“落地难”的问题。 

“不同于大行,大行有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在出现不良时,可以把不良资产直接转移给资产管理公司,清理不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如此,不良贷款所带来的影响就会小很多。”该分析人士指出,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处置不良的渠道比较单一,经济形势相对较好的时候,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相对尚可,自己有能力消化部分不良资产,可以通过发展的方式将不良贷款消化掉,但现阶段市场不太景气,中小银行利差逐渐收窄,盈利能力减弱,致使核销“乏力”。 

此外,对于地方政府打包置换的方式,“其实就是想用时间换空间,通过打包置换的方式让中小银行轻装上阵,资产质量有所提升。但由于疫情的原因,各方面因素影响导致贷款投放不出去,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不足,很难在短时间内见效”,他指出。 

此外,根据记者了解,通过地方固定资产、优质资产打包置换的方式处置不良资产也有其弊端。“不良置换后,中小银行的表内不良看起来是降低了,但是,由于这些不良资产变成了固定资产,也就是不可生息资产,该部分固定资产变现较难,增值较慢,导致银行固定资产的比例高了,流动资产的比例就降低了,盈利能力就会变差。”一位西部地区省联社审计中心负责人表示。 

“更有甚者,如果地方政府用土地置换银行不良,银行2年内不处置该土地,抵债资产风险权重就会变成1250%。”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意味着将会消耗银行的净资本,严重影响银行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 

不良资产处置路有多远?

6月23日,在中宣部第十场“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指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继续深化银行保险机构改革,加强公司治理建设,特别是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城商行改革以及保险营销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风险防控,主要的重点就是要进一步提升银行保险机构内生的风险防控能力。

“自2020年7月国常会决定,在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限额中安排一定额度,允许地方政府依法依规通过认购可转换债券等方式,探索合理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的新途径后,各地方政府陆续发布相关文件发行中小银行专项债。上一轮中小银行专项债大约在2021年9月完成发行,累计获批的2000余亿元资金涉及20个省份。”上述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小银行专项债可以有效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增强其抗风险能力,推动其完善内部治理,有助于其更好地服务区域实体经济,防范化解潜在金融风险。 

记者了解到,继4月6日国常会提出“做好用政府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后,4月22日银保监会党委召开会议,再次强调要“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近日,中国债券信息网披露称,辽宁省财政厅于4月14日发行135亿元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券,募集后通过辽宁金控注入5家城商行,用于补充资本金。可以看出,中小银行专项债已经“重出江湖”。 

“除了专项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金融业转型和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等方面展现更多作为。”上述专家告诉记者。 

近期,银保监会印发的《关于引导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聚焦主业积极参与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相关金融机构可以将此前不在收购范围内的五类风险资产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适度放宽了金融资产收购范围,有利于增强其参与化解中小银行风险的主动性。或许,我们可以期待,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的表现,也许互助互惠的风险资产处置生态正在形成。 

(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分享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友情链接: